Skip to main content

Featured

关于对24年中国经济形势的一点看法

        今天已经是大年初五,春节也差不多接近尾声了,也是我在老家待的最后一天,刚好饭后闲来无事,终于静下心来有空写一写宏观经济分析。         回顾23年春节前的几个交易日,权益市场比较动荡,中证1000的平值隐含波动率最高冲到了91.48,要知道中证1000的实现波动率中位数也就15左右,而春节前几个交易日的连续大幅下跌和国家队快速出手使得权益市场走出深V形态,历史和隐含波动率也随之快速飙升。                另外伴随着雪球集体敲入、DMA爆仓等各类事件爆发,权益市场一片鬼哭狼嚎,就在大家都在讨论这波大A行情该谁来背锅时,证监会突发换帅。想想之前频繁出现在财经类流量博主文章中的北向、量化、公墓等,这次券商场外衍生品和私募微盘股应该也难逃一劫。都说经济繁荣时,大家都忙着数钱根本没有人在意合不合规,经济衰退时,你连呼吸都是错的,人性就是如此。关于现有微观市场体制的一些问题我之前也写过一些文章,这里不想再赘述,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宏观经济形势问题。         经济活动存在周期,这是我们初学经济学时就所熟知的,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含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没有固定的时间长度和明显的分界线。但是如果回顾国内经济发展的历史情况,我们便可以大致发现国内经济增长开始下滑并不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三年疫情只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并没有影响整个大经济周期的演变方向。              从上图不难看出,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增长率同比逐年上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也就是当时全球媒体称赞的“中国速度”。直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中国也深受波及,随后政府出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4万亿”扩张政策,虽然帮助中国摆脱了金融危机的泥潭,但也造成了后续非常严重的产能过剩、通货膨...

Total Pageviews

关于金融市场有效性的思考

        有关国内金融市场的有效性,似乎从学生时代起,老师和同学都有一个共识:国内金融市场是一个弱有效市场,此前发生过的各种市场案例仿佛也在印证了这一点。大学有位教授上课时讲到:金融市场的核心是资产定价。因此在学术界,各类资产的定价模型一直是研究的主要方向。如果一个市场是强有效的,那资产的价格一定不会被长期高(低)估,因为短期的定价失效总会在套利过程中回归长期的价格均衡。然而,这一切都只是理论。从事工作之后,我开始认识到国内市场弱有效问题的本质性。

        从文化传统上来看,中国似乎一直都是一个经验为主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在骨子里,遇到问题都是会从历史中去寻找经验。经验主义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从贝叶斯概率学来看,后验分布可以通过先验分布(经验分布)的极大似然估计来得到。这种估计对于历史概率分布显然是显著有效的,也就意味着我们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是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有些时候,这种经验主义反而让我们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信息。经验主义的缺陷除了前面提到的一点之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经验主义会让我们失去精确性。金融产品的定价其实是一个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过程,以历史经验对于市场均衡的主观估计,往往只是一种宏观的方向,而具体价格应该回归至什么水平,这需要专业的定价计算。但很遗憾,国内市场上,能做到这一点的机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的市场从业人员,缺乏计算分析能力,拍脑袋定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这样的市场氛围下,整个市场的弱有效性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因此很多在国外很有用的模型到国内市场往往会黯然失色。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开始思考,经验主义是否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市场发展,这种弱有效市场的格局能否为国内金融业开放提供有效支撑。毕竟真相只有一个,而经验预期可不止。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