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Total Pageviews
- Get link
- X
- Other Apps
关于个人投资策略的一点思路
21世纪以来尤其是10年代,国内蛋糕越做越大,群众的口袋当然也鼓起来了,这就为国内理财市场创造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投资者教育也不断普及(这里提一句阿里,毕竟不少人也是从Alipay上第一次看到基金吧),银行储蓄率开始下滑,更多的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另外,通货膨胀和利率市场化也是刺激理财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国内理财需求是越来越旺盛的,甚至此前完全不关注金融的朋友也开始找我请教理财的东西。有句老话说得好: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看到国内理财需求的不断高涨,机构们总是坐不住的。不管是基金、券商还是传统商业银行,都想进来参一脚,毕竟有油水的地方就会有资本。这两年,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国内的投资者教育倘若满分100分,现在也就只能最多打个50分,换言之还是不及格的。这一点既不能怪金融机构也不能怪监管,我们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走完了欧美国家花了200多年走过的路,这是特色,但必须承认,亦有问题还未消化。个人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改革还是滞后的:欧美地区金融通识课早已走进初高中课程,而我们只有在大学经济金融相关专业才能学得到理财相关的知识。除此之外,只能摸爬滚打自学成才,但毕竟是涉及到真金白银的东西,学习成本很高,因此也没有多少人敢于冒险。这就造成我们的个人投资者具有显著羊群效应的特征,跟风不一定都是不思考的人,还有的人是不会思考。如此一来,便造成遍地的韭菜随便的割,所以被割的时候,韭菜也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你们都长在同一片。
题外话扯得有点多,下面进入正题:最近突发奇想,想把FOF这种投资方式用在个人投资者身上试试,国内FOF的运作方式还处在初期,所以应该不是内行的人大概也没听过这个概念,简言意骇就是基金中的基金,旨在二次分散风险,平滑收益。但我个人觉得机构做FOF有点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首先机构大多都拥有不错的投研团队,若只是用来研究一个Fund未免有点大材小用。况且对于Fund来说,策略本身并不是公开信息,寻找相关资料也不是很有效。但是如果把这一套策略用到个人投资者身上,感觉就非常适合。既通过一级Fund省去了投研的精力,又可以通过二级Fund来做一个diversified portfolio,有能力的朋友还可以做一点Hedging。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投资方法很明显属于自上而下型,那就需要投资者对资产大类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去构建一个有效组合。
目前想到的这种投资策略的缺点可能有:1. 持有多个Fund所需的transaction fee直线上升,一定程序上会削弱投资组合的效益;2. 多个Fund之间的资金可能很难得到一个确定的最优比,因为对于Fund而言,volatility是针对每一份额,所以最终比例是份额比例而非资金比例,而不同fund的净值并不相同,所以使得组合比例的计算比较复杂;3.用于对冲的避险Fund一定情境下可能会反向吞掉其他Fund的收益,所以并不能实现perfect Hedging,但显而易见的是:避险资产和证券资产的变动并不是完全负相关,所以理论上还是可以通过模型实现组合的正收益。
以上提供一个个人投资的新思路,还没有来得及经过市场数据模型化,所以不保证一定有效,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有空还是会做一个实例来看看模型效果,大概。
- Get link
- X
- Other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