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Total Pageviews
- Get link
- X
- Other Apps
关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前言:之所以写这篇博客,是因为前几天在热搜上看到了农业部一则关于排查毁麦情况的新闻,点进去之前以为是什么人恶意毁坏农作物之类的事情,后来才发现所谓的“毁麦”只是:农民选择将自己所种的小麦在青麦时段以高于熟麦的价格卖给了饲料收购商。我思考了很久,这种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和“毁”字究竟有什么关系?直到在评论区里看到一位高举着主义大旗的孤庸者说道:“这些农民是在危害国家粮食安全啊,一定要大力处罚!”,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毁”字根本就不是指代毁坏小麦啊。但看到这种睿智评论,我还是比较震愤的,一是震愤他居然还能吃这么饱,不像现在还在小区隔离的我;二是震愤这么优秀的旗手为什么没有多生几个,当时房价上涨的时候出来高喊几句:“你们这些开发商是在危害国家住房安全!”说不定我们现在也不至于买不起房了。说回正题,看完新闻之后我想起一句话:“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在经济社会不断繁荣的今天,似乎很多人早已忘记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新中国的农业和农业工作者更是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是解决了中国千百年来未能解决的温饱问题,这里也再次致敬袁公;二是哺育了新中国的近代工业,如果稍微了解过共和国的发展史就会知道1952年-1978年的工农业剪刀差政策,简言之,就是政府通过其强制力,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这种政策下哪个群体的利益被牺牲想必不用多说了吧)。国家依靠农业积累资金,最终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地建立了基础工业体系。试问如果没有农业经济的原始积累,没有农民群体的贡献,我们的国家如何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想到这些,我决定写下这篇探讨农业发展的文章,也是想借机提醒自己和像我一样的同龄人,要永远尊重劳动人民!
一、粮食作物简介
我国粮食作物主要是大米和小麦两种,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形成了南大米、北小麦的分布特征。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华中区域、西北区域和东北区域,此外还有部分西南区域。按照种植季节不同主要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播种时间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并于7月中下旬开始收获,冬小麦播种时间约为9月到10月,次年4至5月开始收获。2021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为2356.84万公顷,全年总产量约为13694.6万吨,其中冬小麦种植区是我国主要小麦产区,种植面积占比约为94%,产量占比为95%。而我国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再加上东北地区。按照品种主要分为籼(xian)稻和粳(jing/geng)稻,其中籼稻按照生长期又可分为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2021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为2992.12万公顷,其中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三者种植面积比例约为18%、52%、30%,全年稻谷产量21284.3万吨,三者产量占比约为16%、50%、34%。
对比来看,稻谷从种植面积、产量、总消费量以及单位产值都高于小麦,这是因为稻谷主要种植在阳光、雨水更为充足的南方地区,其熟制往往高于小麦,在大多数水稻种植区,例如双湖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可以实现一年两熟,而在更为南方的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区,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三熟,而小麦受制于北方的自然环境基本只能一年一熟,因此水稻的经济效益要好于小麦。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我国农业工作者在作物杂交技术方面的努力,我国水稻和小麦的单产平均水平连年提高:根据最新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硅谷农业科学研究院“杂交水稻”创高产示范基地的数据,其新一代杂交水稻的亩产已经达到1326.77公斤,换算单位后为19900公斤/公顷,远超2021年我国水稻单产平均值7113公斤/公顷,也再次刷新了我国水稻单产的世界纪录。而近几年我国的小麦育种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育成了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和超强筋早熟抗病小麦新品种“济麦44”,前者连续多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和省级主导品种,亩产突破800公斤,累计推广种植5738.5万亩;后者获得品种转让收益1500万元,创全国最高纪录。
以上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二、粮食作物种植收益情况
从简单的经济学模型来说,作为商品的生产者,其收入取决于商品最终的价格P和生产数量Q。作为生产者,农民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产量Q是有上界的,而价格P由供需均衡决定。对于粮食作物来说,从需求端看,由于粮食作为基础必需生活资料的特性,其需求一般与人口数量成正比,在短期来说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短期内需求曲线固定不变;从供给端来说,粮食作物的产量容易受天气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会有丰年和贫年的不同。除此之外,由于粮食安全是维持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粮食市场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国家宏观调控使其价格不能过高,因此需将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考虑进来。
如上图所示,假设小麦需求曲线为D,原供给曲线为S1,此时市场均衡点为M,由此产生均衡价格P1和均衡数量Q1。由于P1低于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价P*,因此不存在任何市场干预,最终生产者(农民)收入和消费者支出都等于P1×Q1。此时假设由于遭受气候灾害导致小麦减产,供给曲线左移至S2,此时新的市场均衡点为N,由此产生的均衡价格和数量为P2和Q2,由于P2高于政府目标价P*,因此政府介入对市场进行干预,对生产者进行财政补贴使价格落至P*。最终消费者支出=P*×Q2(即图中灰色区域),政府财政补贴=(P2-P*)×Q2(即图中绿色区域),生产者收入=消费者支出+政府财政补贴=P2*Q2,此时市场达到一种新的干预均衡O点:生产者没有承受损失,消费者降低了生活成本,政府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接下来我们依次探讨这些模型要素:
1. 粮食价格
我国最早在2004年对部分地区开始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由国家发改委根据市场情况公布国家收购价,2006年将小麦也加入最低收购价范围,随后这一制度延续至今。最低收购价政策很大意义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减少了其从事粮食生产的风险,因此其价格也逐渐成为粮食市场上代表着国家宏观调控意义的一个重要参考价格。本文摘录了发改委网站上公布的每月底全国收购平均价作为参考,其中稻谷价格选用产量最大的中晚籼稻价格来说明。其他市场价格参考分别为我国郑州商品交易所(CZC)强麦(WH)和晚籼稻(LR)期货合约以及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小麦(W)和稻谷(RR)期货合约。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发改委市场收购价基本与市场行情价格走势一致,小麦期货市场价比收购价整体水平高约245元,中晚籼稻期货市场价比收购价格整理水平高出约261元,考虑到我们使用对比的标的为期货合约,因此可以认定这部分差异为基差影响所致。这反映出一方面发改委公布的粮食收购价确实是以市场价格为参考基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代表着国家宏观调控意志的政府收购价对整个粮食市场的价格指导作用。值得说明的是,我国粮食作物价格均高于国际粮食作物价格,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种植机械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各类生产成本高所导致的客观国情,而政府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会对本土农业进行一定的政策保护,例如提高农产品进口关税等,因此最终国际粮食市场和国内粮食市场整体价格水平有所不同。
2. 生产成本
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物质成本(种子、农药、化肥、农膜、机械作业、排灌费等)、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物质成本会根据不同的作物有些细微不同,例如玉米种植一般会需要地膜覆盖,而小麦则不需要,所有物质成本都为现金成本,即需要农民掏钱去购买。人工成本主要是农忙时节的雇佣费用以及农民自身的机会成本,其中雇佣成本为现金成本,而机会成本为隐性成本。土地费用主要包含土地租金以及自有土地的折租,土地租金为现金成本,自有土地折租则属于隐性成本。
可以看出,从2011年以来,稻谷和小麦的种植成本都呈上升趋势,稻谷每亩生产成本上升了39.75%,小麦则是上升了44.11%,生产成本的主要构成还是在物质费用上面,稻谷和小麦的物质费用几乎都占到了总成本的一半,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人力成本也逐渐上升,这也与我国整体人力资源成本上涨的事实相吻合。
3. 种植收益
作为粮食产品的生产者,农民最终可支配收入 = 粮食价格*粮食产量-生产成本+政府补贴 = 种植收益+政府补贴,这里计算时的生产成本往往只考虑实际消费支出的现金成本,实际上是一种狭义的成本,因为并没有将自身劳动价值纳入成本来计量,因此我们这里增加成本利润率指标,并且将成本设定为广义成本,即增加考虑自身的劳动价值。最终小麦和稻谷的成本收益情况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实际上由于近几年各类生产成本的上升,小麦和稻谷的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甚至小麦已经多年净利润为负,这意味着如果不考虑政府补贴,那么农民辛辛苦苦一年下来种植粮食居然是亏钱的。这也是大量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而非居家种田的根本原因。那如果收益是负,农民为什么还要种地,这里就要说起粮食安全的问题。对于自然市场来说,如果因为种植收益为负,农民一定会降低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改为种植其他经济作物,那最终全国的粮食产量将会大幅下降,供给减少了,但是14亿人吃饱饭的刚性需求是永远摆在那里的,此时一方面粮食价格必然大幅上涨,人民生活成本大幅,另一方面若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就会有人吃不饱饭,由此就可能会出现社会动荡等问题。所以一个国家的粮食市场是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例如常见的农业种植补贴等,只有通过政策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才能真正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
4. 政府补贴
粮食补贴主要分为: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置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补贴品种覆盖小麦、水稻、玉米、油菜、棉花等。但由于农业补贴标准各省市标准均不同,因此没有准确的数据可供参考。笔者在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了解到: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所进行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包含了相关内容,在申请得到了其CHFS数据平台的使用权限后,笔者选取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问卷相关结果进行了汇总整理,由于问卷抽样调查与实际情况不可避免存在一定误差,因此以下内容请读者斟酌阅读:
问卷数据库共包含34643户家庭,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台湾省除外),由于文中需要的数据为农业财政补贴相关情况,因此我们假定只有农村家庭才会获得农业补贴,筛选后得到10066户有效数据,最终数据汇总如下:
补贴类型
获得补贴农户数 补贴总金额 平均每户补贴金额 补贴覆盖比例
粮食直接补贴 7429 5528103
744.12
73.80%
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 101
687368
6805.62
1.00%
良种补贴 2109
1085555
514.72
20.95%
购买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159
128728
809.61
1.58%
退耕还林换草补贴 1086
1075420
990.26
10.79%
其他农业生产补贴 1103
1254141
1137.03
10.96%
可以看到,粮食直接补贴依然是我国最直接有效的补贴形式,而大型农机具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则覆盖率极低,笔者猜想原因可能为这两种补贴的标准相对不是很明确,由此造成在实际推行中难度较大,政策公平性也可能面临挑战。而良种补贴覆盖率只有1/5左右,客观上会导致农业种植中优质种子的种植比例较低,进而使得种植生产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而退耕还林换草补贴和区域环境保护政策相关性较高,这里不再做讨论。
三、粮食作物种植面临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粮食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已经解决了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但我国农业发展相比发达国家依然面临着种植收益低、生产方式粗放、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如何依据基本国情,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从自然资源条件来说,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地形多为山区,可用于种植的土地面积较小。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耕地面积约17.95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2.7%,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约1.35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对比农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的5.33倍。
从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来说,我国农业生产者主要以传统农民为主,农户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获得土地的使用权,2019年我国劳动力总人数为约为775.8百万,其中农业就业人员约为194百万,占总就业人数的25%,而美国同期这一比例仅为1%,世界平均水平为27%。除了农业劳动力基数大之外,我国农业种植更多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不管是在销售农产品价格还是购买生产资料方面,都不能取得规模优势。而对比美国农场主的经营方式,不管是其耕种面积、还是作物产量,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农民由此可以得到更有利的市场地位。
从生产要素来看,我国农业目前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农业种植集约化、机械化程度较低,收入水平受人力成本影响较大,而随着近几年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农业种植利润空间也不断被压缩,很多农民入不敷出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另一方面,农业种植的劳动效率低,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人均农业增加值为5,257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3,869美元,而对比美国该指标为95,474.7美元,约为我国水平的18倍。换句话说:对于相同的农业产出,美国需要1人,而我国需要18个人来完成,产生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农业机械化使用率较低,根据2021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报告:我国每100平方公里拖拉机数量仅为83.7台,农业机械化率仅为55%,两项指标均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要提高我国农业的劳动效率,就必须依赖集约化、机械化,提高种植产出和降低成本费用。
国家和地区
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拖拉机数量/每100平方公里
农业机械化率
中国
7.4%
0.09
83.7
55%
美国
0.8%
0.48
256.8
>95%
欧洲
<2.0%
0.36
688.7
>95%
日本
1.2%
0.03
4532.1
70%
俄罗斯
3.5%
0.84
-
85%
印度
15.4%
0.12
129.9
40%
巴西
4.4%
0.27
-
75%
四、一些想法和建议
1. 继续加大对现有农业扶持政策的力度
农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问题,而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国情,继续坚定推动“三农”政策的落实,具体来说:1)价格方面,继续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针对不同品质粮食产品进行差异化定价,引导农民选择优质种子,以此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2)种植成本方面,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等物质成本的补贴,加大对大型农机具等生产资料购置补贴的落实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农业生产投入物质资料(例如化肥、地膜、农药等)的方式来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3)粮食直接补贴方面,继续在全国大范围落实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优化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流程,提高效率和透明度。短期内要通过这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在宏观上保障我国粮食产量的充足和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受威胁。4)人才技术方面,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技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福利政策引进高端农业人才,打造我国现代化农业的人才队伍。
2. 加快制定我国完善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外国农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开始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农业产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我们必须要清楚认识到我国农业还处于较长的发展期,需要一定的政策来保护和支持,因此在未来长期内,我国农业依然需要依靠关税等政策来保障其发展时间和空间,要保护我国三农产业不遭受国外农产品的价格优势重创。除此之外也需要更多支持政策来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扩大我国农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3. 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
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具备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被称为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是建设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形式,各发达国家对农业教育都十分重视,有着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例如丹麦农民中有85%是大学毕业生。法国有继承权的农场主子女,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还要再上五年农校,再经过三年学徒期,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从事农业经营的资格。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整体素质较低,因此这是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4. 做好生态环境保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命题,农业发展也不例外。农业发展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生态问题,比如开垦土地造成水土流失、使用化肥过度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由于农药使用带来的食品安全等,而我们在新中国农业发展初期也不同程度经历了这些问题,并采用了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进行了及时的补救。因此我们在农业发展中要吸取自身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保护我国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写在最后:在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占主导的今天,农业和农民似乎越来越不容易进入我们的视线,甚至有些吃太饱的砖家公开诋毁农民不努力,活该在社会的最底层。的确他们中很多人文化程度较低,也不会熟练使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工具,也不会频繁出现在新闻热播榜单,但这些不代表他们不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不代表他们没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更不代表他们对我们的国家社会没有贡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相较其他产业确实存在非常大的落后,客观上也是造成农民社会地位低的根本原因,但我想说的是:一个产业的长足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需要资金的投入、需要人才的引进、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持和配合,绝不是单单靠一部分人的勤劳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农业发展问题不只是农业工作者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应该共同面对的问题,毕竟没有人不需要吃饱肚子。
数据来源及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https://www.ndrc.gov.cn/
2. 中华人名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http://www.moa.gov.cn/
4.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数据平台,https://chfser.swufe.edu.cn/
5. Wind金融终端,https://www.wind.com.cn/
6. 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bank.worldbank.org/home.aspx
7. 盘锦大米网,http://www.pjrice.com/
8. 《2021年大宗商品系列报告-小麦行业发展分析段报告》,彭琪瑶,头豹研究所,2021-06
9. 《2021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短报告》,闵思杰、史慧伦,头豹研究所,2021-04
10. 《我国小麦生产成本收益分析》,杨玮宏、廖媛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第8期,2020-08
11.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分析》,曹帅、林海、曹慧,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2-05
12. 《中国水稻生产成本地区性差异成因的实证分析》,田新建、秦富、李明洋,《农业工程学报》第21卷,2005-12
13. 《我国水稻供需宽松趋势有望延续》,魏红梅、黄冬祎,东莞证券农产品日报,2022-3-14
14. 《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1》,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属于知网旗下平台, 辣鸡巨坑,Excel一张两块,非必要坚决不要使用,网址不想发
- Get link
- X
- Other Apps